宇树科技在社交平台发帖“自宣”,预计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提交IPO申请。帖子中还首次披露了其收入结构:2024年的销售额中,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分别贡献了约65%和30%。
作为明星独角兽,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透露,公司2024年营收已超10亿元,且是业内少数实现盈利的企业。其明星产品Unitree Go1四足机器人累计出货量超5万台,占据全球消费级市场60%以上份额,战绩斐然。
然而在光鲜的成绩单之下,宇树科技所在的赛道普遍面临商业化场景匮乏问题。另一边,这场看似水到渠成的IPO,更深层的原因或许在于,越往后投资回报确定性就越低。
对宇树科技背后那支星光熠熠的投资天团而言,尽快将账面估值兑现为真金白银,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豪赌。
独角兽的困境
宇树科技的崛起,是一个典型的技术驱动型创业故事。从创始人王兴兴的技术执着,到产品凭借病毒式传播火遍全球,再到登上春晚舞台一炮而红,宇树科技用实力证明了其在足式机器人领域的顶尖水平。超过5万台的Go1机器人销量和超60%的市场占有率,让它在消费级和准专业级市场(如高校、研发机构)中建立了难以撼动的王者地位。
但恰恰是这种成功,将宇树科技引入了“新奇特陷阱”。产品的核心价值主要来源于其新颖性、观赏性和话题性,而非其实际的生产或生活效用。这种价值在产品问世初期会带来巨大的市场关注度和商业回报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同类产品的普及,其价值会迅速衰减。
一个最直观的证据,来自于火爆的机器人租赁市场。在各类社交和二手平台上,宇树的G1人形机器人成为抢手货,日租金在5000元至1.5万元之间,且档期紧张。租赁这些昂贵机器的客户,并非需要解决生产力问题的工厂,而是学校、商场、活动策划公司等。他们租用机器人的目的,是进行科普展示、吸引人流、拍摄宣传片——本质上,是为机器人的“新奇”和“酷炫”买单。
这种商业模式虽然在短期内为宇树及其代理商带来了可观的现金流,甚至让G1机器人一度在线上渠道售罄,但它暴露了一个致命的问题:宇树科技的机器人,本质上仍是“昂贵的玩具”或“高效的营销工具”,而非“可靠的生产力工具”。
当宇树科技还在享受“新奇特”带来的红利时,它的竞争对手们早已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、更艰难的工业制造腹地。它们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:不是要造出更好玩的“机器狗”,而是要打造出能替代人力的“机器工人”。
已经上市的优必选策略最为清晰,尽管仍在亏损,但其商业化路径完全瞄准工业场景。智元机器人的资本运作方式虽备受争议,但其团队构成和技术方向,同样直指工业自动化。它通过复杂的资本运作急于登陆A股,本质上是为了获得充足“弹药”,来参与这场即将到来的工业机器人大战。
这种战略上的分野,清晰地道出宇树科技面临的窘境。当竞争者们都在争夺通往工业自动化的船票时,宇树科技虽然在自己开辟的消费级市场里做到了极致,但这个市场的规模,可能远不足以支撑其数百亿元的估值和资本市场的长远期待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分 页:【1】 【2】